〖歷史大講堂〗
江南逐鹿塞外亂,鮮卑崛起草原安。
征伐多時英雄出,移風易俗華夏全。
龍門石窟經歲年,齊民要術千載贊。
斗轉星移國祚替,華夏文明代代傳。
〖北魏〗
北朝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早期國語鮮卑語,公元493年統一華北,開始將漢語定爲國語統一華北。493年起遷都洛陽,皇帝改元姓。534年,分裂爲東魏與西魏。公元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公元557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堂弟宇文覺,建立北周,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
〖拓跋珪〗
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公元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爲王。又在次年即公元386年定國號“魏”,是爲北魏,改元“登國”,公元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
〖拓跋宏〗
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5歲,公元490年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爲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統萬城之戰〗
公元426年,拓跋燾趁胡夏皇帝赫連勃勃卒,諸子相殘殺之機,二次率軍進攻夏都統萬城。以佯弱誘夏軍出戰,引而疲之,然後隱軍出夏軍陣後,順風衝擊,大敗夏軍,克統萬城,俘夏王、公、卿及后妃、宮人等以萬數,獲馬30餘萬匹、牛羊數千萬頭。
〖六鎮之亂〗
又稱六鎮起義。指的是公元524年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的反漢化的大起事。
〖河陰之變〗
公元528年,胡太后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立幼子元釗爲帝。契胡部落酋長爾朱榮以此爲口實起兵東進,洛陽守將望風而降。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北魏的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崔浩〗
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之一,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了貢獻。崔浩屢次力排衆議,根據星象和人事判斷時機,使太武帝得以依次成功擊滅胡夏、滅北涼並出擊柔然,這些軍事行動使北魏得以解除來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脅。使北魏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寇謙之〗
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與領袖,南北朝新天師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他稱太上老君授予其“天師”之位。公元424年,寇謙之獻道書於太武帝,倡改革道教,去除三張僞法,制訂樂章,建立誦戒新法。次年,太武帝更親至道場受籙,並建新天師道道場。
〖酈道元〗
字善長,范陽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可稱爲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
《水經注》
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注》看似爲《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爲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賈思勰〗
賈思勰是中國古代傑出農學家。他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爲他以後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
《齊民要術》
該書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種植菜蔬果木、養殖畜禽魚類到各類食品加工的技術知識,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對中國古代漢族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龍門石窟〗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篤信佛教的孝文帝遷都的同時,沒有忘記把佛教的發展中心也轉移到洛陽來,他組織修建僧廟、寺院。在此前後還在洛陽以南的龍門伊水兩岸,一山開窟造像,由此一個神奇大型石窟羣,龍門石窟開始創建。
〖龍門二十品〗
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稱呼最早見於清代康有爲所著的《廣藝舟雙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隨筆》。
〖魏碑〗
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爲最精,大體可分爲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鍾致帥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書法對後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北魏佛像〗
北魏佛像頭部多爲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佈,衣紋深刻線條隆起;佛像或坐或立於四足臺座上,背光多呈蓮瓣形;頭光爲圓形,外面蓮瓣一週。
祝好朋友春暖花朝綵鸞對箅,風和月麗紅杏添妝!
〖歷史大講堂〗
江南逐鹿塞外亂,鮮卑崛起草原安。
征伐多時英雄出,移風易俗華夏全。
龍門石窟經歲年,齊民要術千載贊。
斗轉星移國祚替,華夏文明代代傳。
〖北魏〗
北朝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早期國語鮮卑語,公元493年統一華北,開始將漢語定爲國語統一華北。493年起遷都洛陽,皇帝改元姓。534年,分裂爲東魏與西魏。公元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公元557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堂弟宇文覺,建立北周,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
〖拓跋珪〗
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公元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爲王。又在次年即公元386年定國號“魏”,是爲北魏,改元“登國”,公元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
〖拓跋宏〗
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5歲,公元490年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爲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統萬城之戰〗
公元426年,拓跋燾趁胡夏皇帝赫連勃勃卒,諸子相殘殺之機,二次率軍進攻夏都統萬城。以佯弱誘夏軍出戰,引而疲之,然後隱軍出夏軍陣後,順風衝擊,大敗夏軍,克統萬城,俘夏王、公、卿及后妃、宮人等以萬數,獲馬30餘萬匹、牛羊數千萬頭。
〖六鎮之亂〗
又稱六鎮起義。指的是公元524年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的反漢化的大起事。
〖河陰之變〗
公元528年,胡太后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立幼子元釗爲帝。契胡部落酋長爾朱榮以此爲口實起兵東進,洛陽守將望風而降。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北魏的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崔浩〗
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之一,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了貢獻。崔浩屢次力排衆議,根據星象和人事判斷時機,使太武帝得以依次成功擊滅胡夏、滅北涼並出擊柔然,這些軍事行動使北魏得以解除來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脅。使北魏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寇謙之〗
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與領袖,南北朝新天師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他稱太上老君授予其“天師”之位。公元424年,寇謙之獻道書於太武帝,倡改革道教,去除三張僞法,制訂樂章,建立誦戒新法。次年,太武帝更親至道場受籙,並建新天師道道場。
〖酈道元〗
字善長,范陽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可稱爲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
《水經注》
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注》看似爲《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爲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賈思勰〗
賈思勰是中國古代傑出農學家。他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爲他以後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
《齊民要術》
該書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種植菜蔬果木、養殖畜禽魚類到各類食品加工的技術知識,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對中國古代漢族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龍門石窟〗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篤信佛教的孝文帝遷都的同時,沒有忘記把佛教的發展中心也轉移到洛陽來,他組織修建僧廟、寺院。在此前後還在洛陽以南的龍門伊水兩岸,一山開窟造像,由此一個神奇大型石窟羣,龍門石窟開始創建。
〖龍門二十品〗
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稱呼最早見於清代康有爲所著的《廣藝舟雙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隨筆》。
〖魏碑〗
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爲最精,大體可分爲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鍾致帥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書法對後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北魏佛像〗
北魏佛像頭部多爲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佈,衣紋深刻線條隆起;佛像或坐或立於四足臺座上,背光多呈蓮瓣形;頭光爲圓形,外面蓮瓣一週。
祝好朋友春暖花朝綵鸞對箅,風和月麗紅杏添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