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論個人能力,明太祖朱元璋絕對能排進開國皇帝的前三名。他是所有皇帝中起點最低、出身最苦的,完全是憑藉一己之力成就了千古帝業。毛主席也非常欣賞他,曾評價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那麼,朱元璋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出身卑微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裏排行老四,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他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往上數幾輩都是拖欠稅款的窮人,到處躲債,只能給人家當佃戶。到他這一輩,家裏窮得連飯都喫不飽,其他孩子都送人或嫁出去了,只有他大難不死。
朱元璋就像懸崖邊碎石縫裏的野草,抓住一切機會活命。他雖然喫的是最差的飯,但長成了一副魁梧的身材,只是長相有點醜:腦袋很長,下巴寬大,像一張驢臉。《明史》裏含蓄地說他“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後來,他的發小湯和邀請他一起參加起義軍,朱元璋靠着在寺廟裏學的拳腳功夫,在軍隊裏屢立戰功,贏得了士兵們的認可。
二、志向遠大
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後,爲了有個好前程,非常拼命,打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爲郭子興立下不少功勞。他對手下特別大方,把得到的賞賜全部分給部下。要知道,朱元璋是要飯出身,按理說應該特別看重錢,但他卻能把錢分出去,這種大格局在出身大戶人家的人都很少見。
郭子興看中了朱元璋的才能和氣魄,把養女嫁給他,這就是後來的馬皇后。朱元璋也趁機改名叫朱元璋。他在郭子興軍中迅速積累軍事能力,職位越來越高,但他發現郭子興的軍隊有些像土匪,攻佔城池後不是造福百姓,而是大肆殺戮、燒掠。這並不是朱元璋理想中的起義,所以他漸漸有了離開的想法。
三、韜光養晦
郭子興去世後,他的兒子開始排擠朱元璋。朱元璋索性帶着24名親信單幹,其中就有後來的名將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後來,他又收穫了馮國用、馮國勝兩位大將,以及謀臣李善長、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貞和外甥李文忠,這些人後來都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毛主席曾說:“朱洪武是個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個謀士叫朱升,很有見識。朱洪武聽了朱升的話‘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最後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簡單來說,就是多存糧、加固防守、低調行事。這是一種陽謀,即使別人知道他在發展,也拿他沒辦法。他不稱王,別人覺得打他沒必要;他多存糧,別人想打他,他又防守得很好,不划算。靠着這個策略,朱元璋逐漸強大起來。
四、智謀雙全
後來,朱元璋兩邊是兩個厲害的對手:陳友諒和張士誠。陳友諒是漁家出身,性格暴躁;張士誠是販鹽出身,思維像商人,凡事都考慮成本。朱元璋分析後決定先打陳友諒,因爲打陳友諒時,張士誠會自保,不會來救;但如果打張士誠,陳友諒一定會來幫忙。結果證明朱元璋的選擇沒錯,他先消滅了陳友諒,南方基本就姓朱了。之後,朱元璋輕鬆消滅了張士誠,坐斷東南。
五、開創霸業
接下來,朱元璋開始往北打。他發現元軍主力並不在北京,而是分散在河南、甘陝和北京三地。於是,他創造性地用了一個大迂迴的包圍戰術。他先沿運河北上,攻佔山東,佔據高地;然後左轉九十度,趟着黃河北上,攻佔潼關,把甘陝元軍困住,再迂迴包圍河南元軍。這樣一來,元軍被分成三塊,被朱元璋逐一消滅。他用了十個月就徹底擊敗元軍,拿下北京,統一了天下。
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提到:“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朱元璋能在複雜的元末戰爭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爲他把握了戰爭全局,充分利用了有利因素,在各個階段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決策。中國曆代王朝的統一,大多是自北向南,而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由南向北統一中國的皇帝。歷史上很多帝王都嘗試過由南向北統一,但都失敗了,只有朱元璋成功了,開創了歷史先河。
朱元璋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出身多麼卑微,只要有遠大的志向、堅韌的毅力和過人的智慧,就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在中國歷史上,論個人能力,明太祖朱元璋絕對能排進開國皇帝的前三名。他是所有皇帝中起點最低、出身最苦的,完全是憑藉一己之力成就了千古帝業。毛主席也非常欣賞他,曾評價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那麼,朱元璋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出身卑微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裏排行老四,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他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往上數幾輩都是拖欠稅款的窮人,到處躲債,只能給人家當佃戶。到他這一輩,家裏窮得連飯都喫不飽,其他孩子都送人或嫁出去了,只有他大難不死。
朱元璋就像懸崖邊碎石縫裏的野草,抓住一切機會活命。他雖然喫的是最差的飯,但長成了一副魁梧的身材,只是長相有點醜:腦袋很長,下巴寬大,像一張驢臉。《明史》裏含蓄地說他“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後來,他的發小湯和邀請他一起參加起義軍,朱元璋靠着在寺廟裏學的拳腳功夫,在軍隊裏屢立戰功,贏得了士兵們的認可。
二、志向遠大
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後,爲了有個好前程,非常拼命,打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爲郭子興立下不少功勞。他對手下特別大方,把得到的賞賜全部分給部下。要知道,朱元璋是要飯出身,按理說應該特別看重錢,但他卻能把錢分出去,這種大格局在出身大戶人家的人都很少見。
郭子興看中了朱元璋的才能和氣魄,把養女嫁給他,這就是後來的馬皇后。朱元璋也趁機改名叫朱元璋。他在郭子興軍中迅速積累軍事能力,職位越來越高,但他發現郭子興的軍隊有些像土匪,攻佔城池後不是造福百姓,而是大肆殺戮、燒掠。這並不是朱元璋理想中的起義,所以他漸漸有了離開的想法。
三、韜光養晦
郭子興去世後,他的兒子開始排擠朱元璋。朱元璋索性帶着24名親信單幹,其中就有後來的名將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後來,他又收穫了馮國用、馮國勝兩位大將,以及謀臣李善長、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貞和外甥李文忠,這些人後來都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毛主席曾說:“朱洪武是個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個謀士叫朱升,很有見識。朱洪武聽了朱升的話‘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最後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簡單來說,就是多存糧、加固防守、低調行事。這是一種陽謀,即使別人知道他在發展,也拿他沒辦法。他不稱王,別人覺得打他沒必要;他多存糧,別人想打他,他又防守得很好,不划算。靠着這個策略,朱元璋逐漸強大起來。
四、智謀雙全
後來,朱元璋兩邊是兩個厲害的對手:陳友諒和張士誠。陳友諒是漁家出身,性格暴躁;張士誠是販鹽出身,思維像商人,凡事都考慮成本。朱元璋分析後決定先打陳友諒,因爲打陳友諒時,張士誠會自保,不會來救;但如果打張士誠,陳友諒一定會來幫忙。結果證明朱元璋的選擇沒錯,他先消滅了陳友諒,南方基本就姓朱了。之後,朱元璋輕鬆消滅了張士誠,坐斷東南。
五、開創霸業
接下來,朱元璋開始往北打。他發現元軍主力並不在北京,而是分散在河南、甘陝和北京三地。於是,他創造性地用了一個大迂迴的包圍戰術。他先沿運河北上,攻佔山東,佔據高地;然後左轉九十度,趟着黃河北上,攻佔潼關,把甘陝元軍困住,再迂迴包圍河南元軍。這樣一來,元軍被分成三塊,被朱元璋逐一消滅。他用了十個月就徹底擊敗元軍,拿下北京,統一了天下。
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提到:“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朱元璋能在複雜的元末戰爭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爲他把握了戰爭全局,充分利用了有利因素,在各個階段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決策。中國曆代王朝的統一,大多是自北向南,而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由南向北統一中國的皇帝。歷史上很多帝王都嘗試過由南向北統一,但都失敗了,只有朱元璋成功了,開創了歷史先河。
朱元璋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出身多麼卑微,只要有遠大的志向、堅韌的毅力和過人的智慧,就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