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年,蒙古草原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孛兒只斤·鐵木真在斡難河上游的大會上被推舉爲大可汗,建立了蒙古汗國,這可以說是蒙古帝國的雛形。鐵木真和他的子孫們通過一系列對外征戰,開拓出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龐大帝國。這個帝國的疆域東起日本海,西到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面積超過三千萬平方公里,是歷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帝國之一。蒙古帝國主要由蒙古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這五大封國組成。除了蒙古汗國之外,其他四大汗國的統治者都出自“黃金家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後代,他們名義上尊奉蒙古汗國爲宗主國。
一、五大封國
1、蒙古汗國:這就是後來的大蒙古國,第一任大汗就是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到了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把國號從“大蒙古國”改爲“大元”,統治範圍包括了原來金、夏、大理、宋、吐蕃等國的土地。不過,到了1368年,元朝皇帝順帝在明朝將領徐達的打擊下被迫北逃,蒙古人在南方的統治結束。這段從1271年到1368年的時間,我們叫它“元朝”。
2、窩闊臺汗國:這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個兒子窩闊臺的封地,不過真正建立這個汗國的是窩闊臺的後人海都。它的疆域包括了原乃蠻部的領地和原西遼的部分地方,大致在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首都叫也迷裏城。這個汗國存在了58年,從1251年到1309年,是蒙古四大汗國中存在時間最短的。
3、察合臺汗國:這是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的封地。1225年,成吉思汗劃分封地時,察合臺得到了西遼的舊地。到了14世紀初,這個汗國還合併了窩闊臺汗國,疆域進一步擴大,東到吐魯番、羅布泊,西到阿母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越興都庫什山。
4、欽察汗國:也叫金帳汗國或朮赤兀魯思,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封地。它的主要轄區在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的地區。
5、伊兒汗國:這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的兒子旭烈兀在西亞建立的政權。伊兒汗國是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也是最早支持忽必烈爭奪汗位的汗國之一。它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中亞南部到西亞一帶,首都先後在蔑剌哈(今伊朗的馬拉蓋)、大不里士和蘇丹尼耶(今伊朗西北部)。
從這些可以看出,蒙古帝國在中國的統治政權叫元朝,元朝只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名義上是其他四個汗國的宗主國。
二、帝國內戰
蒙古帝國的第四代大汗蒙哥,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的長子。他性格剛毅果斷,年少時就很受窩闊臺汗的器重。在母親和叔伯哥哥拔都的支持下,蒙哥成爲可汗後,很快扭轉了之前財政困難、政出多門的局面。他親自起草詔書,反覆修改,勤政程度不亞於秦始皇、明太祖和清世宗。在他的治理下,蒙古帝國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不過,蒙哥對蒙古傳統有着極強的自豪感,不願意接受任何被征服國家的文化影響。他對忽必烈在漠南漢地推行的漢化政策很不滿。1259年蒙哥去世後,忽必烈在東道諸王的支持下搶先稱汗。而蒙哥的弟弟阿里不哥在西道宗王的支持下也在哈拉和林召開大會,宣佈自己爲大汗。由於忽必烈長期推行漢法,改變了蒙古人的遊牧傳統,引起了西道諸王的不滿,所以他們大多支持阿里不哥。
最終,忽必烈擊敗了阿里不哥,但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和察合臺汗國都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只有伊兒汗國承認。從此,蒙古帝國開始解體。
三、元朝建立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把國號從“大蒙古國”改爲“大元”,正式成爲元朝皇帝。第二年,他遷都燕京,改名叫大都。1273年,大都宮殿建成,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從此大都成爲元朝的政治中心。後來的明朝、清朝都把北京作爲首都,可以說,北京作爲首都的歷史就是從元朝開始的。
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元朝掌握了全國性政權。1279年,南宋最後的抵抗力量也被消滅。元朝建立後,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官員,並且得到了他們的效忠。
忽必烈在位期間,他重用漢臣,比如董文炳、劉秉忠、張弘範等,還任命阿合馬掌管財政。他採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比如在地方上設立行省,中央設中書省,開創了我國省制的先河。他還設立專管農業的機構,推廣農業技術,編輯《農桑輯要》。爲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他還開闢了驛站,鞏固了對全國的統治。
1206年,蒙古草原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孛兒只斤·鐵木真在斡難河上游的大會上被推舉爲大可汗,建立了蒙古汗國,這可以說是蒙古帝國的雛形。鐵木真和他的子孫們通過一系列對外征戰,開拓出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龐大帝國。這個帝國的疆域東起日本海,西到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面積超過三千萬平方公里,是歷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帝國之一。蒙古帝國主要由蒙古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這五大封國組成。除了蒙古汗國之外,其他四大汗國的統治者都出自“黃金家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後代,他們名義上尊奉蒙古汗國爲宗主國。
一、五大封國
1、蒙古汗國:這就是後來的大蒙古國,第一任大汗就是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到了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把國號從“大蒙古國”改爲“大元”,統治範圍包括了原來金、夏、大理、宋、吐蕃等國的土地。不過,到了1368年,元朝皇帝順帝在明朝將領徐達的打擊下被迫北逃,蒙古人在南方的統治結束。這段從1271年到1368年的時間,我們叫它“元朝”。
2、窩闊臺汗國:這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個兒子窩闊臺的封地,不過真正建立這個汗國的是窩闊臺的後人海都。它的疆域包括了原乃蠻部的領地和原西遼的部分地方,大致在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首都叫也迷裏城。這個汗國存在了58年,從1251年到1309年,是蒙古四大汗國中存在時間最短的。
3、察合臺汗國:這是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的封地。1225年,成吉思汗劃分封地時,察合臺得到了西遼的舊地。到了14世紀初,這個汗國還合併了窩闊臺汗國,疆域進一步擴大,東到吐魯番、羅布泊,西到阿母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越興都庫什山。
4、欽察汗國:也叫金帳汗國或朮赤兀魯思,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封地。它的主要轄區在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的地區。
5、伊兒汗國:這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的兒子旭烈兀在西亞建立的政權。伊兒汗國是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也是最早支持忽必烈爭奪汗位的汗國之一。它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中亞南部到西亞一帶,首都先後在蔑剌哈(今伊朗的馬拉蓋)、大不里士和蘇丹尼耶(今伊朗西北部)。
從這些可以看出,蒙古帝國在中國的統治政權叫元朝,元朝只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名義上是其他四個汗國的宗主國。
二、帝國內戰
蒙古帝國的第四代大汗蒙哥,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的長子。他性格剛毅果斷,年少時就很受窩闊臺汗的器重。在母親和叔伯哥哥拔都的支持下,蒙哥成爲可汗後,很快扭轉了之前財政困難、政出多門的局面。他親自起草詔書,反覆修改,勤政程度不亞於秦始皇、明太祖和清世宗。在他的治理下,蒙古帝國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不過,蒙哥對蒙古傳統有着極強的自豪感,不願意接受任何被征服國家的文化影響。他對忽必烈在漠南漢地推行的漢化政策很不滿。1259年蒙哥去世後,忽必烈在東道諸王的支持下搶先稱汗。而蒙哥的弟弟阿里不哥在西道宗王的支持下也在哈拉和林召開大會,宣佈自己爲大汗。由於忽必烈長期推行漢法,改變了蒙古人的遊牧傳統,引起了西道諸王的不滿,所以他們大多支持阿里不哥。
最終,忽必烈擊敗了阿里不哥,但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和察合臺汗國都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只有伊兒汗國承認。從此,蒙古帝國開始解體。
三、元朝建立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把國號從“大蒙古國”改爲“大元”,正式成爲元朝皇帝。第二年,他遷都燕京,改名叫大都。1273年,大都宮殿建成,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從此大都成爲元朝的政治中心。後來的明朝、清朝都把北京作爲首都,可以說,北京作爲首都的歷史就是從元朝開始的。
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元朝掌握了全國性政權。1279年,南宋最後的抵抗力量也被消滅。元朝建立後,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官員,並且得到了他們的效忠。
忽必烈在位期間,他重用漢臣,比如董文炳、劉秉忠、張弘範等,還任命阿合馬掌管財政。他採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比如在地方上設立行省,中央設中書省,開創了我國省制的先河。他還設立專管農業的機構,推廣農業技術,編輯《農桑輯要》。爲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他還開闢了驛站,鞏固了對全國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