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國雖發明了火藥,卻似乎僅限於製作煙花炮竹之用。”反觀那些從中國習得火藥技術的外國,卻以此爲基礎,鍛造出洋槍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然而,需爲魯迅先生之言稍作補充的是,中國對火藥的應用確乎涵蓋了煙花爆竹,但同樣也在製造子彈的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甚至早於世界其他國家,率先發明瞭全球首支可稱之爲“步槍”的武器——“突火槍”。
/壹/
南宋開慶元年,即公元1259年,位於安徽的壽春府成功研製出突火槍,其構造與使用細節在《宋史》中得到了詳盡的記載。據載,該武器以粗大的竹子爲槍筒,內置彈丸(“子窠”),點燃火藥後,伴隨着轟鳴之聲,彈丸如炮彈般射出,其聲響在百米之外仍可清晰聽聞。此處的“子窠”,無疑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子彈前身。既然火藥燃燒後彈丸能隨之發射,並伴有巨大聲響,這無疑證明了突火槍是利用火藥在封閉管狀物中推動彈丸射擊的原理。
擁有槍筒、火藥及發射彈丸的能力,突火槍無疑成爲了世界上最早採用發射原理進行射擊的管狀火器,也因此被譽爲近代槍炮的鼻祖。突火槍問世後不久,火銃應運而生,並逐漸演化爲槍炮的雛形。南宋時期,除了突火槍,還出現了長竹竿火槍與飛火槍,共同構成了當時的三大火槍種類。
在此之前,還有一種名爲突火筒的火器存在。《景定建康志》由南宋周應合所著,其中提及寶祐五年(公元1252年),建康府製造的火器中包含333個突火筒,維修的突火筒則有502個。這種突火筒,其具體用途可能是噴火類火器,亦有可能是射擊類火器的早期形態。
/貳/
事實上,宋朝並非中國首個利用火藥的朝代。作爲“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後常被用於煉丹術,直至唐朝末年,火藥才正式被應用於軍事領域。
公元904年,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使用了“發機飛火”戰術,成功焚燬了該城的龍沙門。這裏的“飛火”,可視爲現代火炮的原始形態。隨後的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各國爲了搶佔先機,不斷研發與升級軍事武器,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熱兵器的發展。
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更是廣泛蒐集天下熱兵器,並專門設立了“火藥作坊”。至宋神宗時期,更是成立了“軍器監”,全面掌管全國的軍器製造,僱傭人數高達四萬餘衆。史書記載:“同日出弩火藥箭七千支,弓火藥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萬支。”由此可見宋朝對火器的高度重視。
在宋朝歷代帝王的積極推動下,中國熱兵器的發展達到了巔峯狀態,除了突火槍外,還涌現出了霹靂炮、震天雷、蒺藜火球、毒藥煙球等一系列威力巨大的火器,對敵軍形成了強大的震懾。
然而,儘管宋朝在火器技術方面取得了如此顯著的成就,理應憑藉這些先進武器在當時的世界上佔據不敗之地,但宋朝卻在其後不久便走向了滅亡,突火槍也成爲了歷史的塵埃。這背後的原因何在?原來,突火槍存在着幾個致命的缺陷。
在與蒙古鐵騎的交鋒中,宋軍率先動用了各種火器,尤其是新發明的突火槍。然而,由於尚處於“初級階段”,突火槍存在着諸多不足。例如,以竹子作爲槍膛,經過幾次發射後就會變得脆弱不堪,隨時有炸膛的風險,不僅未能傷及敵人,反而先傷了自己人。
此外,儘管突火槍的射程可達300米,但其精準度卻大打折扣,打偏或打歪的情況時有發生。相比之下,蒙古軍隊的弓箭反而更具優勢。因此,一旦宋軍發現這些問題,便迅速拋棄了突火槍。
戰後,蒙古軍繳獲了大量突火槍、震天雷等火器,並計劃帶回國內進行研究。
/叄/
蒙古統一中原後,好戰的大汗率領鐵騎席捲中東與歐洲,火藥與火器也隨之傳播至這些地區。然而,在公元1260年的敘利亞征服戰中,蒙古帝國遭遇了失敗,阿拉伯人繳獲了這些火器,並對其進行了改良與升級,用於對抗歐洲人。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火器,使用冷兵器的歐洲人同樣感到震驚不已。從此,火器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傳播開來。
歐洲史書記載,早在14世紀,意大利的一個軍火庫目錄中便記錄了一批名爲“火門槍”的武器。當時,它們被稱爲“炮”,而非現代的“槍”。
14世紀後期,位於英、法、德三國交界處的佛蘭德斯伯國發動了“弗蘭德斯起義”。在這場改變歐洲局勢的戰爭中,根特市民自制了大量手推車多管火炮(火門槍),以少勝多,擊敗了法國精銳軍隊,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
15世紀前期,歐洲火器技術迎來了發展的高潮。這主要得益於三個因素:首先,歐洲人掌握了硝的生產技術,使得火藥不再依賴進口,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有利於火器的普及;其次,火門槍的威力日益增強,某些大型火門槍發射的鉛彈能在30步內擊穿2毫米厚的鋼鐵鎧甲;再次,歐洲製造火門槍的技術日益成熟,培訓火槍兵的成本也更爲低廉。
此時的火門槍,槍管長度增加,準星與照門已初具雛形,並且還發明瞭可以抵肩射擊的槍托。其外觀與現代步槍已頗爲相似。
隨後,歐洲人逐漸放棄了冷兵器,轉而專注於火器的研究與發展,最終制造出了現代意義上的步槍。試想,如果當年宋朝未被元朝所敗,或許我們早已見證了“升級版步槍”的誕生。
魯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國雖發明了火藥,卻似乎僅限於製作煙花炮竹之用。”反觀那些從中國習得火藥技術的外國,卻以此爲基礎,鍛造出洋槍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然而,需爲魯迅先生之言稍作補充的是,中國對火藥的應用確乎涵蓋了煙花爆竹,但同樣也在製造子彈的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甚至早於世界其他國家,率先發明瞭全球首支可稱之爲“步槍”的武器——“突火槍”。
/壹/
南宋開慶元年,即公元1259年,位於安徽的壽春府成功研製出突火槍,其構造與使用細節在《宋史》中得到了詳盡的記載。據載,該武器以粗大的竹子爲槍筒,內置彈丸(“子窠”),點燃火藥後,伴隨着轟鳴之聲,彈丸如炮彈般射出,其聲響在百米之外仍可清晰聽聞。此處的“子窠”,無疑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子彈前身。既然火藥燃燒後彈丸能隨之發射,並伴有巨大聲響,這無疑證明了突火槍是利用火藥在封閉管狀物中推動彈丸射擊的原理。
擁有槍筒、火藥及發射彈丸的能力,突火槍無疑成爲了世界上最早採用發射原理進行射擊的管狀火器,也因此被譽爲近代槍炮的鼻祖。突火槍問世後不久,火銃應運而生,並逐漸演化爲槍炮的雛形。南宋時期,除了突火槍,還出現了長竹竿火槍與飛火槍,共同構成了當時的三大火槍種類。
在此之前,還有一種名爲突火筒的火器存在。《景定建康志》由南宋周應合所著,其中提及寶祐五年(公元1252年),建康府製造的火器中包含333個突火筒,維修的突火筒則有502個。這種突火筒,其具體用途可能是噴火類火器,亦有可能是射擊類火器的早期形態。
/貳/
事實上,宋朝並非中國首個利用火藥的朝代。作爲“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後常被用於煉丹術,直至唐朝末年,火藥才正式被應用於軍事領域。
公元904年,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使用了“發機飛火”戰術,成功焚燬了該城的龍沙門。這裏的“飛火”,可視爲現代火炮的原始形態。隨後的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各國爲了搶佔先機,不斷研發與升級軍事武器,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熱兵器的發展。
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更是廣泛蒐集天下熱兵器,並專門設立了“火藥作坊”。至宋神宗時期,更是成立了“軍器監”,全面掌管全國的軍器製造,僱傭人數高達四萬餘衆。史書記載:“同日出弩火藥箭七千支,弓火藥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萬支。”由此可見宋朝對火器的高度重視。
在宋朝歷代帝王的積極推動下,中國熱兵器的發展達到了巔峯狀態,除了突火槍外,還涌現出了霹靂炮、震天雷、蒺藜火球、毒藥煙球等一系列威力巨大的火器,對敵軍形成了強大的震懾。
然而,儘管宋朝在火器技術方面取得了如此顯著的成就,理應憑藉這些先進武器在當時的世界上佔據不敗之地,但宋朝卻在其後不久便走向了滅亡,突火槍也成爲了歷史的塵埃。這背後的原因何在?原來,突火槍存在着幾個致命的缺陷。
在與蒙古鐵騎的交鋒中,宋軍率先動用了各種火器,尤其是新發明的突火槍。然而,由於尚處於“初級階段”,突火槍存在着諸多不足。例如,以竹子作爲槍膛,經過幾次發射後就會變得脆弱不堪,隨時有炸膛的風險,不僅未能傷及敵人,反而先傷了自己人。
此外,儘管突火槍的射程可達300米,但其精準度卻大打折扣,打偏或打歪的情況時有發生。相比之下,蒙古軍隊的弓箭反而更具優勢。因此,一旦宋軍發現這些問題,便迅速拋棄了突火槍。
戰後,蒙古軍繳獲了大量突火槍、震天雷等火器,並計劃帶回國內進行研究。
/叄/
蒙古統一中原後,好戰的大汗率領鐵騎席捲中東與歐洲,火藥與火器也隨之傳播至這些地區。然而,在公元1260年的敘利亞征服戰中,蒙古帝國遭遇了失敗,阿拉伯人繳獲了這些火器,並對其進行了改良與升級,用於對抗歐洲人。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火器,使用冷兵器的歐洲人同樣感到震驚不已。從此,火器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傳播開來。
歐洲史書記載,早在14世紀,意大利的一個軍火庫目錄中便記錄了一批名爲“火門槍”的武器。當時,它們被稱爲“炮”,而非現代的“槍”。
14世紀後期,位於英、法、德三國交界處的佛蘭德斯伯國發動了“弗蘭德斯起義”。在這場改變歐洲局勢的戰爭中,根特市民自制了大量手推車多管火炮(火門槍),以少勝多,擊敗了法國精銳軍隊,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
15世紀前期,歐洲火器技術迎來了發展的高潮。這主要得益於三個因素:首先,歐洲人掌握了硝的生產技術,使得火藥不再依賴進口,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有利於火器的普及;其次,火門槍的威力日益增強,某些大型火門槍發射的鉛彈能在30步內擊穿2毫米厚的鋼鐵鎧甲;再次,歐洲製造火門槍的技術日益成熟,培訓火槍兵的成本也更爲低廉。
此時的火門槍,槍管長度增加,準星與照門已初具雛形,並且還發明瞭可以抵肩射擊的槍托。其外觀與現代步槍已頗爲相似。
隨後,歐洲人逐漸放棄了冷兵器,轉而專注於火器的研究與發展,最終制造出了現代意義上的步槍。試想,如果當年宋朝未被元朝所敗,或許我們早已見證了“升級版步槍”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