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到來,當心“暖氣病”找上門!
2023-11-18

立冬至,寒風起,冬季已悄然降臨,各地紛紛啓動供暖系統以御嚴寒。然而,長時間置身於門窗緊閉、暖氣或空調恆溫的室內環境中,人們往往容易遭遇鼻咽乾澀、咽喉疼痛、肌膚乾燥、胸悶乏力等一系列“暖氣病”症狀,尤其對於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年幼孩童、孕婦及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等羣體而言,更是“暖氣病”的高發人羣。

暖氣病,暖氣

一、探究“暖氣病”之成因

“暖氣病”雖非嚴格意義上的疾病,卻切實反映了冬季供暖導致的生活環境和人體乾燥缺水狀態,進而引發的免疫功能與抵抗力下降,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及皮膚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儘管“暖氣病”尚未造成器質性病變,但中老年羣體仍需對此保持警惕。

“暖氣病”是否全然歸咎於暖氣?實則不然。依據中醫理論,冬季寒氣逼人,人體陽氣內斂,津液亦隨之向內運行,體表自然呈現乾燥之態。換言之,冬季人體本就易感口乾舌燥、肌膚緊繃,而暖氣加劇的空氣乾燥無疑雪上加霜。


二、“暖氣病”侵擾,身體五部位深受其害

“暖氣病”的根源在於人體水分的過度流失。正常情況下,人體每日通過蒸發損失的水分約1000毫升,其中皮膚蒸發600至700毫升,呼吸道蒸發300至400毫升。暖氣房內空氣尤爲乾燥,人體水分流失更爲嚴重,長此以往,心血管、泌尿系統等皆受其累。

1、心血管系統:心血管系統負責全身血液循環,暖氣過熱會加速人體水分蒸發,導致血液黏稠度上升,進而誘發血壓下降、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此外,室內外溫差懸殊,易致血壓波動劇烈,給冠狀動脈帶來沉重負擔,增加冠心病風險。對於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氣病”引發的呼吸道感染還可能引發心慌、胸悶等症狀。

2、泌尿系統:供暖後室內乾燥,體內水分大量流失,若飲水不足,尿量減少,嚴重者可能罹患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等疾患。正常人每日尿量應保持在1500至2000毫升,尿量減少無疑增加了患病風險。因此,暖氣房內的人們更應注重補水。

3、呼吸系統:長時間置身於溫暖而乾燥的室內,易出現嘴脣乾裂、鼻咽乾燥、乾咳聲嘶等上呼吸道症狀。水分補充不及時,呼吸道黏膜分泌物減少,灰塵、病菌等便趁機附着,刺激喉部,引發咳嗽,甚至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當空氣溼度低於40%時,感冒病毒、細菌的繁殖速度加快,隨空氣塵埃擴散,更易引發疾病。

4、皮膚:冬季皮膚本就乾燥,供暖後室內溫度升高,相對溼度下降,皮膚水分流失加速,纖維失去韌性,皺紋悄然生成。皮膚缺水還易引發瘙癢,抓撓過度則可能導致溼疹。

5、眼睛:冬季戶外風大物燥,室內外環境變化影響淚液循環,誘發眼乾燥症。同時,結膜乾燥增加紅眼病風險。


三、日常防範“暖氣病”之策

1、着裝:居家不宜過度添衣。室內溫度適宜時,穿着過多易出汗,加速水分流失。外出則需適當增衣,以防溫差過大引發感冒。

2、飲食:多飲開水,蔬果不斷。供暖期間,應保證每日飲水量1.5至2升,多喫新鮮蔬果,遠離辛辣刺激食物。中醫有云“肺主皮毛”,潤肺食物如木耳、百合等亦有助於緩解皮膚瘙癢。

3、居住:調控室溫溼度,適時通風。暖氣開放時,室溫宜保持在18℃至24℃,溼度50%至60%爲佳。晴朗天氣應早晚各開窗通風一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使用加溼器或室內置水盆以調節溼度,但需注意加溼器衛生,每週清洗一次,以防病菌滋生。

4、運動:適度鍛鍊,增強體質。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每日鍛鍊30分鐘至1小時,以身體通暢、微微汗出爲宜。室外條件不佳時,可選擇室內導引術、瑜伽等鍛鍊方式。


四、暖氣之上,慎放之物

暖氣,無疑是冬日裏最受歡迎的家居設備。然而,並非所有物品都適宜置於其上烘烤。

1、衣物:暖氣烘烤衣物不僅影響免疫力,還可能增加室內溼度,爲細菌滋生提供溫牀。溼衣物置於暖氣片上烘乾,會影響免疫系統功能,甚至對嚴重哮喘患者構成健康威脅。研究顯示,此舉可使室內溼度增加30%,爲黴菌孢子生長創造有利條件,嚴重時可能導致肺部感染。

2、食品:牛奶、豆漿等置於暖氣上加熱,時間過長不僅影響口感,還可能變質或營養流失。冷凍肉品直接烘烤易滋生細菌,煎好的袋裝中藥亦不宜如此加熱,以免影響藥效。

3、洗漱用品:衛生間暖氣片不宜作爲洗漱架使用,以免化學成分受熱變化,影響洗浴質量乃至健康。此外,潮溼環境下,暖氣片成爲污垢聚集地,其上放置的毛巾、睡衣等物品直接接觸人體,帶來健康隱患。

4、塑料製品:暖氣管上纏繞塑料花藤或插入塑料袋等塑料製品,不僅妨礙散熱,還可能使有害成分揮發至空氣中,危害人體健康。

供暖季到來,當心“暖氣病”找上門!

立冬至,寒風起,冬季已悄然降臨,各地紛紛啓動供暖系統以御嚴寒。然而,長時間置身於門窗緊閉、暖氣或空調恆溫的室內環境中,人們往往容易遭遇鼻咽乾澀、咽喉疼痛、肌膚乾燥、胸悶乏力等一系列“暖氣病”症狀,尤其對於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年幼孩童、孕婦及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等羣體而言,更是“暖氣病”的高發人羣。

暖氣病,暖氣

一、探究“暖氣病”之成因

“暖氣病”雖非嚴格意義上的疾病,卻切實反映了冬季供暖導致的生活環境和人體乾燥缺水狀態,進而引發的免疫功能與抵抗力下降,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及皮膚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儘管“暖氣病”尚未造成器質性病變,但中老年羣體仍需對此保持警惕。

“暖氣病”是否全然歸咎於暖氣?實則不然。依據中醫理論,冬季寒氣逼人,人體陽氣內斂,津液亦隨之向內運行,體表自然呈現乾燥之態。換言之,冬季人體本就易感口乾舌燥、肌膚緊繃,而暖氣加劇的空氣乾燥無疑雪上加霜。


二、“暖氣病”侵擾,身體五部位深受其害

“暖氣病”的根源在於人體水分的過度流失。正常情況下,人體每日通過蒸發損失的水分約1000毫升,其中皮膚蒸發600至700毫升,呼吸道蒸發300至400毫升。暖氣房內空氣尤爲乾燥,人體水分流失更爲嚴重,長此以往,心血管、泌尿系統等皆受其累。

1、心血管系統:心血管系統負責全身血液循環,暖氣過熱會加速人體水分蒸發,導致血液黏稠度上升,進而誘發血壓下降、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此外,室內外溫差懸殊,易致血壓波動劇烈,給冠狀動脈帶來沉重負擔,增加冠心病風險。對於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氣病”引發的呼吸道感染還可能引發心慌、胸悶等症狀。

2、泌尿系統:供暖後室內乾燥,體內水分大量流失,若飲水不足,尿量減少,嚴重者可能罹患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等疾患。正常人每日尿量應保持在1500至2000毫升,尿量減少無疑增加了患病風險。因此,暖氣房內的人們更應注重補水。

3、呼吸系統:長時間置身於溫暖而乾燥的室內,易出現嘴脣乾裂、鼻咽乾燥、乾咳聲嘶等上呼吸道症狀。水分補充不及時,呼吸道黏膜分泌物減少,灰塵、病菌等便趁機附着,刺激喉部,引發咳嗽,甚至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當空氣溼度低於40%時,感冒病毒、細菌的繁殖速度加快,隨空氣塵埃擴散,更易引發疾病。

4、皮膚:冬季皮膚本就乾燥,供暖後室內溫度升高,相對溼度下降,皮膚水分流失加速,纖維失去韌性,皺紋悄然生成。皮膚缺水還易引發瘙癢,抓撓過度則可能導致溼疹。

5、眼睛:冬季戶外風大物燥,室內外環境變化影響淚液循環,誘發眼乾燥症。同時,結膜乾燥增加紅眼病風險。


三、日常防範“暖氣病”之策

1、着裝:居家不宜過度添衣。室內溫度適宜時,穿着過多易出汗,加速水分流失。外出則需適當增衣,以防溫差過大引發感冒。

2、飲食:多飲開水,蔬果不斷。供暖期間,應保證每日飲水量1.5至2升,多喫新鮮蔬果,遠離辛辣刺激食物。中醫有云“肺主皮毛”,潤肺食物如木耳、百合等亦有助於緩解皮膚瘙癢。

3、居住:調控室溫溼度,適時通風。暖氣開放時,室溫宜保持在18℃至24℃,溼度50%至60%爲佳。晴朗天氣應早晚各開窗通風一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使用加溼器或室內置水盆以調節溼度,但需注意加溼器衛生,每週清洗一次,以防病菌滋生。

4、運動:適度鍛鍊,增強體質。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每日鍛鍊30分鐘至1小時,以身體通暢、微微汗出爲宜。室外條件不佳時,可選擇室內導引術、瑜伽等鍛鍊方式。


四、暖氣之上,慎放之物

暖氣,無疑是冬日裏最受歡迎的家居設備。然而,並非所有物品都適宜置於其上烘烤。

1、衣物:暖氣烘烤衣物不僅影響免疫力,還可能增加室內溼度,爲細菌滋生提供溫牀。溼衣物置於暖氣片上烘乾,會影響免疫系統功能,甚至對嚴重哮喘患者構成健康威脅。研究顯示,此舉可使室內溼度增加30%,爲黴菌孢子生長創造有利條件,嚴重時可能導致肺部感染。

2、食品:牛奶、豆漿等置於暖氣上加熱,時間過長不僅影響口感,還可能變質或營養流失。冷凍肉品直接烘烤易滋生細菌,煎好的袋裝中藥亦不宜如此加熱,以免影響藥效。

3、洗漱用品:衛生間暖氣片不宜作爲洗漱架使用,以免化學成分受熱變化,影響洗浴質量乃至健康。此外,潮溼環境下,暖氣片成爲污垢聚集地,其上放置的毛巾、睡衣等物品直接接觸人體,帶來健康隱患。

4、塑料製品:暖氣管上纏繞塑料花藤或插入塑料袋等塑料製品,不僅妨礙散熱,還可能使有害成分揮發至空氣中,危害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