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朝在經過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一份盟約。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朝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面對強敵,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一度動搖,想要南遷。然而,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宋真宗最終親臨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並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凜(一作蕭覽)。遼朝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於是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一、歲貢互市:世代享太平
曹利用領命前往遼營談判,最終雙方達成協議:
• 宋遼結爲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爲兄,後世仍以年齡論輩分。
• 宋遼以白溝河爲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收留;兩朝沿邊城池,一切維持現狀,不得新築城防。
•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於雄州交割。
•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此後,宋遼兩國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派使者多達三百八十次。遼朝邊地發生饑荒時,宋朝還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駕崩的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爲沾涕”。
在這裏,還有一個小插曲:在歲幣問題上,契丹求和心切,也不敢獅子大開口。幾經討價還價,雙方最終達成宋朝每年給契丹三十萬銀絹的數字。曹利用自覺光榮地完成了任務,興沖沖地回去交旨。請見之時,宋真宗正在喫飯,侍者便問曹利用許給契丹多少銀兩。曹利用沒有說話,只是伸出三個手指放在額頭上,意思是三十萬兩。侍者誤以爲是三百萬兩,真宗得知後大驚:“太多了,太多了。”於是召見他親自盤問。曹利用戰戰兢兢地答道:“三十萬兩。”宋真宗聽完嘀咕一聲:“才三十萬,這麼少。你很會辦事,很會辦事!”隨後重重地獎賞了曹利用。
二、兩次北伐均敗北:驚弓之鳥
公元976年10月,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在“斧聲燭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公元979年,宋太宗消滅北漢,基本完成了對中原的統一。然而,由於後來的兩次北伐均告失敗,宋朝統治者逐漸將施政重點轉向“重內虛外”。公元998年,宋真宗趙恆即位,繼續實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爲。自鹹平二年(999)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儘管宋軍在楊延朗(又名楊延昭,即人們熟知的楊六郎)、楊嗣等將領的率領下積極抵抗,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自雍熙北伐慘敗後,宋朝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爲被動防禦。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遼戰爭長達25年,其核心目的在於爭奪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其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契丹本部地區發達。因此,契丹統治者對這一地區的重要性有着足夠的重視,他們把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升爲南京,改皇都爲上京,把原先的南京(遼陽)改爲東京,並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應的官職,視爲腹地,儼然以大國的姿態屹立於宋朝對峙的北方。
從遼朝來看,蕭太后逐漸治理內政,勵精圖治,國內逐漸穩定下來,爲發動戰爭奠定了基礎。
三、小代價換大和平:划算的買賣
雖然以歲貢爲代價,但能夠換得邊境的長治久安,在宋真宗看來,這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澶淵之盟的簽訂,使宋遼兩國暫時不再兵戎相見,結束了長達百年的軍事衝突,爲兩國帶來了之後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兩國領導人都鬆了一口氣。
其積極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結束戰爭: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邊境地區“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2、節省開支: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的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3、促進交流: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民族融合。
四、胸無大志:忘戰苟安
很難想象,曾經將彼此視爲心腹大患的宋遼兩國,竟因一紙條約而締結爲“友好鄰邦”。然而,在看似和平的表象之下,北宋朝野亦有不少有識之士看到了澶淵之盟的消極影響。例如,王安石等維新派認爲,簽訂澶淵之盟後,宋朝君臣忘戰苟安,重文輕武,完全忘記了自宋太祖以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雄心壯志,導致大宋國力日弱,民風日益萎靡。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
對此,後世史學家亦頗有同感。畢竟,澶淵之盟是宋真宗爲了達到避戰求和的目的,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向強敵妥協的結果。同時,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皆爲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餘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苟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
五、後世評說:褒貶不一
儘管大家對於澶淵之盟的性質問題衆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公認的——澶淵之盟基本屬於一份北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一方面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索取,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
然而,最重要的是,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的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它爲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蔣復璁曾說,宋遼澶淵之盟“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在黃仁宇看來,澶淵之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迭經爭論的題目。有些讀史的人認爲宋朝不能在開國之初一鼓作氣攻下契丹,既承認遼政權的存在,又開“歲幣”之濫觴,導致兩宋之“積弱”,使局面江河日下。因此,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表示這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了力量的平衡。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朝在經過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一份盟約。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朝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面對強敵,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一度動搖,想要南遷。然而,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宋真宗最終親臨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並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凜(一作蕭覽)。遼朝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於是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一、歲貢互市:世代享太平
曹利用領命前往遼營談判,最終雙方達成協議:
• 宋遼結爲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爲兄,後世仍以年齡論輩分。
• 宋遼以白溝河爲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收留;兩朝沿邊城池,一切維持現狀,不得新築城防。
•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於雄州交割。
•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此後,宋遼兩國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派使者多達三百八十次。遼朝邊地發生饑荒時,宋朝還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駕崩的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爲沾涕”。
在這裏,還有一個小插曲:在歲幣問題上,契丹求和心切,也不敢獅子大開口。幾經討價還價,雙方最終達成宋朝每年給契丹三十萬銀絹的數字。曹利用自覺光榮地完成了任務,興沖沖地回去交旨。請見之時,宋真宗正在喫飯,侍者便問曹利用許給契丹多少銀兩。曹利用沒有說話,只是伸出三個手指放在額頭上,意思是三十萬兩。侍者誤以爲是三百萬兩,真宗得知後大驚:“太多了,太多了。”於是召見他親自盤問。曹利用戰戰兢兢地答道:“三十萬兩。”宋真宗聽完嘀咕一聲:“才三十萬,這麼少。你很會辦事,很會辦事!”隨後重重地獎賞了曹利用。
二、兩次北伐均敗北:驚弓之鳥
公元976年10月,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在“斧聲燭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公元979年,宋太宗消滅北漢,基本完成了對中原的統一。然而,由於後來的兩次北伐均告失敗,宋朝統治者逐漸將施政重點轉向“重內虛外”。公元998年,宋真宗趙恆即位,繼續實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爲。自鹹平二年(999)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儘管宋軍在楊延朗(又名楊延昭,即人們熟知的楊六郎)、楊嗣等將領的率領下積極抵抗,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自雍熙北伐慘敗後,宋朝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爲被動防禦。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遼戰爭長達25年,其核心目的在於爭奪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其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契丹本部地區發達。因此,契丹統治者對這一地區的重要性有着足夠的重視,他們把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升爲南京,改皇都爲上京,把原先的南京(遼陽)改爲東京,並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應的官職,視爲腹地,儼然以大國的姿態屹立於宋朝對峙的北方。
從遼朝來看,蕭太后逐漸治理內政,勵精圖治,國內逐漸穩定下來,爲發動戰爭奠定了基礎。
三、小代價換大和平:划算的買賣
雖然以歲貢爲代價,但能夠換得邊境的長治久安,在宋真宗看來,這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澶淵之盟的簽訂,使宋遼兩國暫時不再兵戎相見,結束了長達百年的軍事衝突,爲兩國帶來了之後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兩國領導人都鬆了一口氣。
其積極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結束戰爭: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邊境地區“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2、節省開支: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的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3、促進交流: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民族融合。
四、胸無大志:忘戰苟安
很難想象,曾經將彼此視爲心腹大患的宋遼兩國,竟因一紙條約而締結爲“友好鄰邦”。然而,在看似和平的表象之下,北宋朝野亦有不少有識之士看到了澶淵之盟的消極影響。例如,王安石等維新派認爲,簽訂澶淵之盟後,宋朝君臣忘戰苟安,重文輕武,完全忘記了自宋太祖以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雄心壯志,導致大宋國力日弱,民風日益萎靡。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
對此,後世史學家亦頗有同感。畢竟,澶淵之盟是宋真宗爲了達到避戰求和的目的,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向強敵妥協的結果。同時,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皆爲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餘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苟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
五、後世評說:褒貶不一
儘管大家對於澶淵之盟的性質問題衆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公認的——澶淵之盟基本屬於一份北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一方面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索取,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
然而,最重要的是,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的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它爲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蔣復璁曾說,宋遼澶淵之盟“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在黃仁宇看來,澶淵之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迭經爭論的題目。有些讀史的人認爲宋朝不能在開國之初一鼓作氣攻下契丹,既承認遼政權的存在,又開“歲幣”之濫觴,導致兩宋之“積弱”,使局面江河日下。因此,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表示這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了力量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