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科生有多喫香?
2023-10-25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一理念最早由漢高祖劉邦提出,漢朝之後的歷代王朝雖對士大夫多有尊重,但多將其視爲政治工具,並未真正實現“共治”。直到宋朝,士大夫的政治地位空前提升,真正實現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宋朝士大夫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原因衆多:宋朝統治者推行“重文輕武”的國家政策,賦予士大夫較高的政治自由;宋仁宗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使大批寒門子弟進入仕途,分化了貴族子弟的政治權力;政府還強調學校教育的作用,使當時的讀書人深受國家所傳播的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那麼,宋朝統治者如此重用文官的現象,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一、前朝覆滅,武將之錯

唐朝末年,統治者昏庸無能,朝政大多掌握在武將手中。勢力強大的武官輪流把控朝堂,導致國家陷入長期混戰。這一局面的導火索便是唐朝的“安史之亂”,隨後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

在這樣的時局下,國家政權難以統一,權力氾濫,軍閥割據。有實力、有野心的地方執政者紛紛萌生“黃袍加身、自立爲王”的念頭。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便是通過“陳橋兵變”被部下擁立爲皇帝的。趙匡胤深知軍隊和武將的力量與威脅,因此在登基後,舉行了“杯酒釋兵權”的宴會,削弱了有兵權的武將勢力,使其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對國家大事的參與權和指導權。從此,大宋王朝開啓了“重文輕武”的統治模式。


二、文人登上官場

北宋時期對科舉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相較於唐朝,北宋科舉的錄取名額擴大了數十倍。在這一制度下,許多寒門學子得以進入朝廷。據統計,兩宋時期超過一半的進士出身平民。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社會制度的改革中,一項重要政策便是徹底消除了唐朝存在的豪門權貴和裙帶關係。許多宋代文臣和大文豪們出身貧寒,全靠讀書和出衆的才華嶄露頭角。可以說,在這個時期,無論家族背景如何,都需憑藉自身努力逐步晉升。

在長期穩定的局勢下,朝廷增設了許多官職。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希望通過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在仕途上有所發展。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取功名的進士還能與皇帝共進餐食,這份榮耀激勵着更多讀書人努力學習,渴望“一朝看盡長安花”。


三、文官如此之多的原因

宋太祖趙匡胤本人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爲皇帝,深知武將的威脅性。因此,他在開國後推行“杯酒釋兵權”,採取一系列國策制度,偏向文人。並且,他在臨終前告誡後代,將“不得殺害文人”列入祖訓。由此可見,宋朝對文人的推崇,文人在這一時期的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

長期的太平盛世,國家開拓了許多領域,增設了許多機構和官職。許多機構側重於文學方面,朝中大量空缺的文臣職務吸引了衆多讀書人蔘加考試,以獲取進入官場的機會。同時,皇帝親自主持殿試,對國民來說是極大的榮耀,社會上自然更加重視文化教育。

宋朝開明、開放的國家政策,使得文人階級的社會地位顯著提高。蘇軾曾感嘆“文人生活好似神仙”,這激勵着不論出身高低、貧富與否的人,都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宋代文人繁多的另一個原因是,考取功名進入仕途所學內容多爲治世治國方針,這也從側面表明統治者的理念是“依文治國”。

此外,宋朝君權高度集中,文人的前途與國家走向密不可分。因此,大多數文人都絕對服從皇帝旨意。即使是像蘇軾與王安石這樣政治意見不合的人,他們提出的改革方針也都是以振興國家爲主旨。這樣的朝臣正是帝王所需要、所放心的臣子,文官因此受到統治者的重用,逐漸形成了“重文輕武”的局面。


四、重用文官帶來的益處

宋太祖打壓武將,推行重用文官的國策,使當時政治呈現出文官管理武官的局面。同時,一些制度的改革促進了文化發展,宣揚儒學,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種“重文輕武”的政策削弱了地方軍閥的勢力,避免了藩王叛亂、武將干政的局面,使國家政權集中在中央統治者手中。同時,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文學之風,許多百姓開始讀書學習。在這種開放的風氣下,思想自由、言論自由,人民安居樂業,追求更高的精神層次。在這些舉措下,國家經濟穩定發展,社會秩序和諧有序,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五、過分重用文官帶來的消極影響

然而,“重文輕武”政策帶來的後果也十分嚴重。在長期的文官當政後,整個朝堂顯得缺乏膽量和魄力。在外族侵略、挑起戰爭時,中央集團常常顯得膽小懦弱,甚至面對一些可以戰勝的侵略者,也採取割地賠款的政策。

外族發現宋朝統治者的這種懦弱心理後,開始變本加厲地壓榨和欺負中國。在大舉入侵、生死攸關的時候,由於官場早已被文人的酸腐氣浸透,導致很多文臣不進諫良策,反而成了“投降派”。同時,軍隊和國防都掌握在文官手中,對軍事完全不懂的文官們根本不會鞏固防禦、強兵練武。

宋朝因爲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經歷過戰爭,太平時期大權在文官手中,也不會花心思去發展軍事,培養軍隊才幹。一旦遭遇戰爭,沒有擅長軍事的人指揮,文官上陣常常胡亂指揮,把原本的優勢局面變成劣勢。而武官因爲長久以來被輕視、被打壓,早已失去了將生死置之度外、保家衛國的膽識和心境,在戰事面前也不願意主動領兵出戰。

而且,在出現弊端的時候,文官大臣們意識不到事態的嚴重性,對於武官的建議大多認爲是想從他們手中爭取權力,因此很多好的提議都沒有被採納。這也是後來被遊牧民族打得擡不起頭,導致國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央集權在建立國策時,一定要和時局相對應,不能極端地只重視某一方面,而應權衡利弊,採用相互制約的方式。既要鞏固政權,也要讓國家綜合全面地發展。同時,國家的安全穩定離不開軍隊的管理和統治。只有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纔能有能力保護國家,纔有機會發展國家、進步社會。

宋代的文科生有多喫香?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一理念最早由漢高祖劉邦提出,漢朝之後的歷代王朝雖對士大夫多有尊重,但多將其視爲政治工具,並未真正實現“共治”。直到宋朝,士大夫的政治地位空前提升,真正實現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宋朝士大夫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原因衆多:宋朝統治者推行“重文輕武”的國家政策,賦予士大夫較高的政治自由;宋仁宗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使大批寒門子弟進入仕途,分化了貴族子弟的政治權力;政府還強調學校教育的作用,使當時的讀書人深受國家所傳播的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那麼,宋朝統治者如此重用文官的現象,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一、前朝覆滅,武將之錯

唐朝末年,統治者昏庸無能,朝政大多掌握在武將手中。勢力強大的武官輪流把控朝堂,導致國家陷入長期混戰。這一局面的導火索便是唐朝的“安史之亂”,隨後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

在這樣的時局下,國家政權難以統一,權力氾濫,軍閥割據。有實力、有野心的地方執政者紛紛萌生“黃袍加身、自立爲王”的念頭。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便是通過“陳橋兵變”被部下擁立爲皇帝的。趙匡胤深知軍隊和武將的力量與威脅,因此在登基後,舉行了“杯酒釋兵權”的宴會,削弱了有兵權的武將勢力,使其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對國家大事的參與權和指導權。從此,大宋王朝開啓了“重文輕武”的統治模式。


二、文人登上官場

北宋時期對科舉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相較於唐朝,北宋科舉的錄取名額擴大了數十倍。在這一制度下,許多寒門學子得以進入朝廷。據統計,兩宋時期超過一半的進士出身平民。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社會制度的改革中,一項重要政策便是徹底消除了唐朝存在的豪門權貴和裙帶關係。許多宋代文臣和大文豪們出身貧寒,全靠讀書和出衆的才華嶄露頭角。可以說,在這個時期,無論家族背景如何,都需憑藉自身努力逐步晉升。

在長期穩定的局勢下,朝廷增設了許多官職。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希望通過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在仕途上有所發展。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取功名的進士還能與皇帝共進餐食,這份榮耀激勵着更多讀書人努力學習,渴望“一朝看盡長安花”。


三、文官如此之多的原因

宋太祖趙匡胤本人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爲皇帝,深知武將的威脅性。因此,他在開國後推行“杯酒釋兵權”,採取一系列國策制度,偏向文人。並且,他在臨終前告誡後代,將“不得殺害文人”列入祖訓。由此可見,宋朝對文人的推崇,文人在這一時期的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

長期的太平盛世,國家開拓了許多領域,增設了許多機構和官職。許多機構側重於文學方面,朝中大量空缺的文臣職務吸引了衆多讀書人蔘加考試,以獲取進入官場的機會。同時,皇帝親自主持殿試,對國民來說是極大的榮耀,社會上自然更加重視文化教育。

宋朝開明、開放的國家政策,使得文人階級的社會地位顯著提高。蘇軾曾感嘆“文人生活好似神仙”,這激勵着不論出身高低、貧富與否的人,都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宋代文人繁多的另一個原因是,考取功名進入仕途所學內容多爲治世治國方針,這也從側面表明統治者的理念是“依文治國”。

此外,宋朝君權高度集中,文人的前途與國家走向密不可分。因此,大多數文人都絕對服從皇帝旨意。即使是像蘇軾與王安石這樣政治意見不合的人,他們提出的改革方針也都是以振興國家爲主旨。這樣的朝臣正是帝王所需要、所放心的臣子,文官因此受到統治者的重用,逐漸形成了“重文輕武”的局面。


四、重用文官帶來的益處

宋太祖打壓武將,推行重用文官的國策,使當時政治呈現出文官管理武官的局面。同時,一些制度的改革促進了文化發展,宣揚儒學,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種“重文輕武”的政策削弱了地方軍閥的勢力,避免了藩王叛亂、武將干政的局面,使國家政權集中在中央統治者手中。同時,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文學之風,許多百姓開始讀書學習。在這種開放的風氣下,思想自由、言論自由,人民安居樂業,追求更高的精神層次。在這些舉措下,國家經濟穩定發展,社會秩序和諧有序,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五、過分重用文官帶來的消極影響

然而,“重文輕武”政策帶來的後果也十分嚴重。在長期的文官當政後,整個朝堂顯得缺乏膽量和魄力。在外族侵略、挑起戰爭時,中央集團常常顯得膽小懦弱,甚至面對一些可以戰勝的侵略者,也採取割地賠款的政策。

外族發現宋朝統治者的這種懦弱心理後,開始變本加厲地壓榨和欺負中國。在大舉入侵、生死攸關的時候,由於官場早已被文人的酸腐氣浸透,導致很多文臣不進諫良策,反而成了“投降派”。同時,軍隊和國防都掌握在文官手中,對軍事完全不懂的文官們根本不會鞏固防禦、強兵練武。

宋朝因爲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經歷過戰爭,太平時期大權在文官手中,也不會花心思去發展軍事,培養軍隊才幹。一旦遭遇戰爭,沒有擅長軍事的人指揮,文官上陣常常胡亂指揮,把原本的優勢局面變成劣勢。而武官因爲長久以來被輕視、被打壓,早已失去了將生死置之度外、保家衛國的膽識和心境,在戰事面前也不願意主動領兵出戰。

而且,在出現弊端的時候,文官大臣們意識不到事態的嚴重性,對於武官的建議大多認爲是想從他們手中爭取權力,因此很多好的提議都沒有被採納。這也是後來被遊牧民族打得擡不起頭,導致國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央集權在建立國策時,一定要和時局相對應,不能極端地只重視某一方面,而應權衡利弊,採用相互制約的方式。既要鞏固政權,也要讓國家綜合全面地發展。同時,國家的安全穩定離不開軍隊的管理和統治。只有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纔能有能力保護國家,纔有機會發展國家、進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