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爲特殊的時期。一般認爲,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五十四年間,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與此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一時期被稱爲“五代十國”。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開始出現藩鎮割據問題,一直到唐朝滅亡,這一問題也未能得到解決。五代十國的出現,正是唐朝中晚期藩鎮割據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唐朝滅亡後,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強者建立正統王朝,但無力實現天下統一;地方割據政權則偏安一隅,稱帝或稱王,有的不承認中原王朝的正統性,有的則奉中原爲正朔。
一、中原王朝:五代
五代的開國之君,皆爲前朝藩鎮,憑藉軍事割據發展而來。因此,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屢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時間最長,但也僅有十七年;其次爲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後漢僅四年;後周九年,均不足十年。即便在一朝之內,權位之爭也異常激烈。例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僅五年,便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朱友硅上臺不久,又遭其弟朱友貞所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子秦王李從榮,也曾試圖以兵奪權,但未能成功,反而丟了性命。明宗去世後,其子李從厚繼位,僅一年便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奪位。頻繁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
923年,李存勖滅掉後梁,建立後唐。李存勖是典型的能打天下卻不會治理天下的皇帝,在位僅三年,皇位便被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奪去。李嗣源算是五代時期少有的明君之一,但在位時間也不長,於933年冬天去世。其子李從厚繼位,但在位僅數月,便被李嗣源的繼子李從珂發動兵變奪位,李從珂於934年六月登基爲帝。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本與李從珂類似,李從珂一繼位,兩人矛盾便顯現。後來,石敬瑭藉助契丹之力,於936年建立後晉。石敬瑭建國的代價極爲慘重,他向契丹稱臣,並割讓燕雲十六州,這讓他備受壓力。942年,石敬瑭去世,皇位由其侄子石重貴繼位。石重貴試圖強硬,不肯對契丹稱臣,結果契丹發兵進攻後晉,947年後晉滅亡。
後晉滅亡之際,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一直冷眼旁觀。待後晉覆滅後,劉知遠進入中原,建立了後漢。後漢是五代中最短命的王朝,前後僅維持三年。劉知遠去世後,其繼承人劉承祐忌憚郭威,試圖暗中除掉他,卻被郭威察覺,郭威以清君側爲名發動兵變。
951年,郭威建立了後周,代價極爲慘重,其留在京都的家人全被劉承祐所殺,郭威也因此無嗣。郭威去世後,內侄兼養子柴榮繼位。柴榮開始爲統一天下做準備,但因操勞過度,英年早逝,留下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孤兒寡母自然難以抵禦外敵,柴宗訓在位僅半年,便被趙匡胤逼迫退位,後周滅亡,北宋建立,五代至此結束。
二、地方割據:十國
相較於五代的動盪,十國的情況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位於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他諸國皆在中國南方。這些割據政權少受中原戰亂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時間也遠比五代長久。例如,最短的前蜀也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兩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曾於910年修築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向富裕。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南遷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原王朝的短暫,並未阻擋地方割據政權的興起。實際上早在後梁建立之前,就已經有割據政權存在。楊行密堪稱十國第一人,他在902年被唐廷封爲吳王,南吳政權初具形態。吳的開創者楊行密,在鎮壓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中被唐朝提升爲淮南節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爲吳王,建都揚州。到楊溥在位時,丞相徐溫等人立楊溥爲天子,國號吳。但此時,楊氏大權早已旁落。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廢楊溥自立,國號唐,建都金陵,改姓名爲李昪,史稱“南唐”。
從南吳到南唐,算是和平交接,並未引發大規模戰亂。然而,李昪的繼承人李璟卻是個不安分的主,對外征戰頻繁。在後周時期,李璟被柴榮逼得去除帝號,改稱江南國主。之後的李煜更是無力挽救南唐的命運,最終於975年被趙匡胤所滅。
吳越的創建者錢鏐,於893年被唐昭宗任命爲鎮海節度使。不久,因討越州軍閥董昌有功,升任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封他爲吳越王,都於杭州,擁有兩浙之地。這一地區戰爭較少,生產發達,經濟繁榮。錢氏政權歷經五代,傳至錢俶,於978年降北宋。
和吳越一樣很早就建立政權的還有前蜀、閩、南漢、楚、南平。前蜀是王建在四川所建的割據政權。朱溫建立後梁後,王建不承認後梁的正統性,遂稱帝建立前蜀政權。然而,前蜀二世而亡,王建之子王衍憑藉蜀地天險,只知道喫喝玩樂,最終在925年被後唐李存勖所滅。
李存勖滅掉前蜀後,西川節度副使孟知祥在四川開始穩定人心,並於933年被李嗣源封爲蜀王。次年,孟知祥稱帝,後蜀政權正式建立。孟知祥去世後,其子孟昶繼位,重新穩定了四川局勢。但孟昶並無太大野心,只是偏安四川,對外界態度消極,最終在965年被北宋所滅。
南平是十國中地盤最小的割據政權,由高季興所建。朱溫建立後梁後,高季興被正式任命爲荊南節度使,自此與中原政權關係複雜。直到後唐建立後,高季興才被封爲南平王。南平的存在感較弱,於963年歸降北宋。
閩國由王審知在909年所建,歷時四代,國內一直政變不斷,最終在945年被南唐所滅。同樣被南唐所滅的還有馬楚政權。馬楚由馬殷所建,內亂頻繁,一度出現“衆駒爭槽”的混亂局面,被南唐抓住機會,於951年所滅。
南漢則是最南邊的割據政權,由劉隱所建。後來其弟劉龔在917年稱帝。南漢是一個太監王朝,劉龔爲帝時期,滿朝官員皆爲太監,最終在971年被北宋所滅。
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是北漢,由後漢高祖弟劉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漢。劉崇據河東之地,在太原稱帝,仍以漢爲國號,史稱“北漢”。北漢“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北漢在遼朝的庇護下存在了近三十年,在979年被趙光義所滅。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爲特殊的時期。一般認爲,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五十四年間,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與此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一時期被稱爲“五代十國”。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開始出現藩鎮割據問題,一直到唐朝滅亡,這一問題也未能得到解決。五代十國的出現,正是唐朝中晚期藩鎮割據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唐朝滅亡後,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強者建立正統王朝,但無力實現天下統一;地方割據政權則偏安一隅,稱帝或稱王,有的不承認中原王朝的正統性,有的則奉中原爲正朔。
一、中原王朝:五代
五代的開國之君,皆爲前朝藩鎮,憑藉軍事割據發展而來。因此,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屢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時間最長,但也僅有十七年;其次爲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後漢僅四年;後周九年,均不足十年。即便在一朝之內,權位之爭也異常激烈。例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僅五年,便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朱友硅上臺不久,又遭其弟朱友貞所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子秦王李從榮,也曾試圖以兵奪權,但未能成功,反而丟了性命。明宗去世後,其子李從厚繼位,僅一年便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奪位。頻繁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
923年,李存勖滅掉後梁,建立後唐。李存勖是典型的能打天下卻不會治理天下的皇帝,在位僅三年,皇位便被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奪去。李嗣源算是五代時期少有的明君之一,但在位時間也不長,於933年冬天去世。其子李從厚繼位,但在位僅數月,便被李嗣源的繼子李從珂發動兵變奪位,李從珂於934年六月登基爲帝。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本與李從珂類似,李從珂一繼位,兩人矛盾便顯現。後來,石敬瑭藉助契丹之力,於936年建立後晉。石敬瑭建國的代價極爲慘重,他向契丹稱臣,並割讓燕雲十六州,這讓他備受壓力。942年,石敬瑭去世,皇位由其侄子石重貴繼位。石重貴試圖強硬,不肯對契丹稱臣,結果契丹發兵進攻後晉,947年後晉滅亡。
後晉滅亡之際,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一直冷眼旁觀。待後晉覆滅後,劉知遠進入中原,建立了後漢。後漢是五代中最短命的王朝,前後僅維持三年。劉知遠去世後,其繼承人劉承祐忌憚郭威,試圖暗中除掉他,卻被郭威察覺,郭威以清君側爲名發動兵變。
951年,郭威建立了後周,代價極爲慘重,其留在京都的家人全被劉承祐所殺,郭威也因此無嗣。郭威去世後,內侄兼養子柴榮繼位。柴榮開始爲統一天下做準備,但因操勞過度,英年早逝,留下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孤兒寡母自然難以抵禦外敵,柴宗訓在位僅半年,便被趙匡胤逼迫退位,後周滅亡,北宋建立,五代至此結束。
二、地方割據:十國
相較於五代的動盪,十國的情況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位於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他諸國皆在中國南方。這些割據政權少受中原戰亂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時間也遠比五代長久。例如,最短的前蜀也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兩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曾於910年修築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向富裕。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南遷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原王朝的短暫,並未阻擋地方割據政權的興起。實際上早在後梁建立之前,就已經有割據政權存在。楊行密堪稱十國第一人,他在902年被唐廷封爲吳王,南吳政權初具形態。吳的開創者楊行密,在鎮壓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中被唐朝提升爲淮南節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爲吳王,建都揚州。到楊溥在位時,丞相徐溫等人立楊溥爲天子,國號吳。但此時,楊氏大權早已旁落。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廢楊溥自立,國號唐,建都金陵,改姓名爲李昪,史稱“南唐”。
從南吳到南唐,算是和平交接,並未引發大規模戰亂。然而,李昪的繼承人李璟卻是個不安分的主,對外征戰頻繁。在後周時期,李璟被柴榮逼得去除帝號,改稱江南國主。之後的李煜更是無力挽救南唐的命運,最終於975年被趙匡胤所滅。
吳越的創建者錢鏐,於893年被唐昭宗任命爲鎮海節度使。不久,因討越州軍閥董昌有功,升任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封他爲吳越王,都於杭州,擁有兩浙之地。這一地區戰爭較少,生產發達,經濟繁榮。錢氏政權歷經五代,傳至錢俶,於978年降北宋。
和吳越一樣很早就建立政權的還有前蜀、閩、南漢、楚、南平。前蜀是王建在四川所建的割據政權。朱溫建立後梁後,王建不承認後梁的正統性,遂稱帝建立前蜀政權。然而,前蜀二世而亡,王建之子王衍憑藉蜀地天險,只知道喫喝玩樂,最終在925年被後唐李存勖所滅。
李存勖滅掉前蜀後,西川節度副使孟知祥在四川開始穩定人心,並於933年被李嗣源封爲蜀王。次年,孟知祥稱帝,後蜀政權正式建立。孟知祥去世後,其子孟昶繼位,重新穩定了四川局勢。但孟昶並無太大野心,只是偏安四川,對外界態度消極,最終在965年被北宋所滅。
南平是十國中地盤最小的割據政權,由高季興所建。朱溫建立後梁後,高季興被正式任命爲荊南節度使,自此與中原政權關係複雜。直到後唐建立後,高季興才被封爲南平王。南平的存在感較弱,於963年歸降北宋。
閩國由王審知在909年所建,歷時四代,國內一直政變不斷,最終在945年被南唐所滅。同樣被南唐所滅的還有馬楚政權。馬楚由馬殷所建,內亂頻繁,一度出現“衆駒爭槽”的混亂局面,被南唐抓住機會,於951年所滅。
南漢則是最南邊的割據政權,由劉隱所建。後來其弟劉龔在917年稱帝。南漢是一個太監王朝,劉龔爲帝時期,滿朝官員皆爲太監,最終在971年被北宋所滅。
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是北漢,由後漢高祖弟劉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漢。劉崇據河東之地,在太原稱帝,仍以漢爲國號,史稱“北漢”。北漢“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北漢在遼朝的庇護下存在了近三十年,在979年被趙光義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