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三國志》和一些民間故事雜糅而寫成的小說,它是秉承着“七分實事,三分演繹”編寫的,因此故人對它的評價多爲“使觀者往往爲之惑亂”。從“十常侍之亂”開始,《三國演義》便對正史展開了“潤色”。
一、羣雄涿鹿
首先是“十常侍”的人物,《三國演義》把曹節、侯覽等不符合時間線的太監納入“十常侍”隊伍中,以此來強調東漢末年朝局的混亂。之後,董卓、袁紹、曹操、劉備等三國前期的重要人物陸續登場。
袁紹出身於士族大家,從小便有着匡扶漢室、討伐逆賊的志向,與《三國演義》相比,初期的袁紹更像是歷史的主角。曹操出生於宦官之家,正史中的他從小隨機應變,青年爲官時以正直、藐視權貴而聞名,雖展現出不同於常人的肝膽,但與袁氏兄弟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對於劉、關、張三人相識,是劉備在漢末爲討伐黃巾軍而拉起的義軍,關羽、張飛則是義軍中的兵卒。但劉備爲人寬仁,三人很快建立了親如兄弟的感情,“桃園三結義”則是完完全全虛構的場景。
正史中董卓的性情雖殘忍暴虐,但他並不是個不懂打仗的胖子。董卓是一個能力卓越的軍事將領,不僅具有指揮才能,騎馬射箭更是樣樣精通。《三國志》中記載董卓死於“連環計”,至於與呂布因貂蟬而反目成仇,只是正史中“連環計”的一部分,對於貂蟬,正史中並未過多記載,其名“貂蟬”,也是後人編撰的。
二、三足鼎立
公元200年,北方實力最強的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一帶展開決戰,而《三國演義》中關雲長斬顏良誅文丑的事蹟便發生在這一時期,可二人真如小說中那樣羸弱嗎?非也。文丑在官渡之戰中屢屢擊潰曹軍,在一次搶奪輜重時,曹操以五百兵力殺了個回馬槍,文丑軍頓時亂作一團,文丑也死於亂軍之中。顏良則在與張遼大軍交戰時,疏忽了關羽所率的一支突襲軍,面對突襲毫無招架之力,死於關羽刀下。
南邊東吳也發生變動,東吳領袖孫策在一次打獵中,中了仇家許貢門客的伏擊,身中數箭而亡,江東政權交給了當時僅有十九歲的孫權,孫權作爲此後三足鼎立中的一員,比劉備、曹操更早地接過了權力的指揮棒。官渡之戰塵埃落定後,曹操成爲大漢天地間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劉備、關羽、張飛還在新野小城,看不到希望。
赤壁之戰時,孫劉聯軍於長江之上擊潰曹操,《三國演義》對雙方兵力也有過度誇張成分。正史記載,曹操南下時兵力不過二十萬,遠遠沒有八十萬。對於戰前部署,《三國志》中周瑜的作用遠遠超過諸葛亮等人,正史中的赤壁之戰是周瑜的個人秀。戰前,曹軍軍營中暴發了鼠疫,實力遭受重創,之後曹操在赤壁慘敗,這場鼠疫所造成的影響不可忽視。
三、三家歸晉
赤壁之戰後,進入到三國故事的中期,這一時期的主角完全可以說是周瑜,歷史上的周瑜器量廣大、以謙虛聞名,並不像演義中那麼小肚雞腸。歷史上更沒有記載過他與諸葛亮有過任何直接衝突,周瑜是在征討曹仁時中毒箭而亡,與諸葛亮並無關係。
對於蜀漢的“五虎上將”,歷史上根本沒有這麼一說,只是在劉備奪取益州稱漢中王后,封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爲前、後、中、左、右軍統帥,《三國志》作者陳壽將他們五人編在一起列爲一傳,後人因此有了“五虎上將”一說。
對於關羽水淹七軍的故事,正如《三國志》中形容的那樣——威震華夏。而關羽身邊的大將周倉在歷史中也並無記載,關平卻是關羽的長子,並非小說中的義子。
到後來所謂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其實蜀漢軍隊在諸葛亮率領下真正到達祁山的,只有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而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便在五丈原病逝,沒有“六出祁山”一說。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三國志》和一些民間故事雜糅而寫成的小說,它是秉承着“七分實事,三分演繹”編寫的,因此故人對它的評價多爲“使觀者往往爲之惑亂”。從“十常侍之亂”開始,《三國演義》便對正史展開了“潤色”。
一、羣雄涿鹿
首先是“十常侍”的人物,《三國演義》把曹節、侯覽等不符合時間線的太監納入“十常侍”隊伍中,以此來強調東漢末年朝局的混亂。之後,董卓、袁紹、曹操、劉備等三國前期的重要人物陸續登場。
袁紹出身於士族大家,從小便有着匡扶漢室、討伐逆賊的志向,與《三國演義》相比,初期的袁紹更像是歷史的主角。曹操出生於宦官之家,正史中的他從小隨機應變,青年爲官時以正直、藐視權貴而聞名,雖展現出不同於常人的肝膽,但與袁氏兄弟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對於劉、關、張三人相識,是劉備在漢末爲討伐黃巾軍而拉起的義軍,關羽、張飛則是義軍中的兵卒。但劉備爲人寬仁,三人很快建立了親如兄弟的感情,“桃園三結義”則是完完全全虛構的場景。
正史中董卓的性情雖殘忍暴虐,但他並不是個不懂打仗的胖子。董卓是一個能力卓越的軍事將領,不僅具有指揮才能,騎馬射箭更是樣樣精通。《三國志》中記載董卓死於“連環計”,至於與呂布因貂蟬而反目成仇,只是正史中“連環計”的一部分,對於貂蟬,正史中並未過多記載,其名“貂蟬”,也是後人編撰的。
二、三足鼎立
公元200年,北方實力最強的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一帶展開決戰,而《三國演義》中關雲長斬顏良誅文丑的事蹟便發生在這一時期,可二人真如小說中那樣羸弱嗎?非也。文丑在官渡之戰中屢屢擊潰曹軍,在一次搶奪輜重時,曹操以五百兵力殺了個回馬槍,文丑軍頓時亂作一團,文丑也死於亂軍之中。顏良則在與張遼大軍交戰時,疏忽了關羽所率的一支突襲軍,面對突襲毫無招架之力,死於關羽刀下。
南邊東吳也發生變動,東吳領袖孫策在一次打獵中,中了仇家許貢門客的伏擊,身中數箭而亡,江東政權交給了當時僅有十九歲的孫權,孫權作爲此後三足鼎立中的一員,比劉備、曹操更早地接過了權力的指揮棒。官渡之戰塵埃落定後,曹操成爲大漢天地間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劉備、關羽、張飛還在新野小城,看不到希望。
赤壁之戰時,孫劉聯軍於長江之上擊潰曹操,《三國演義》對雙方兵力也有過度誇張成分。正史記載,曹操南下時兵力不過二十萬,遠遠沒有八十萬。對於戰前部署,《三國志》中周瑜的作用遠遠超過諸葛亮等人,正史中的赤壁之戰是周瑜的個人秀。戰前,曹軍軍營中暴發了鼠疫,實力遭受重創,之後曹操在赤壁慘敗,這場鼠疫所造成的影響不可忽視。
三、三家歸晉
赤壁之戰後,進入到三國故事的中期,這一時期的主角完全可以說是周瑜,歷史上的周瑜器量廣大、以謙虛聞名,並不像演義中那麼小肚雞腸。歷史上更沒有記載過他與諸葛亮有過任何直接衝突,周瑜是在征討曹仁時中毒箭而亡,與諸葛亮並無關係。
對於蜀漢的“五虎上將”,歷史上根本沒有這麼一說,只是在劉備奪取益州稱漢中王后,封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爲前、後、中、左、右軍統帥,《三國志》作者陳壽將他們五人編在一起列爲一傳,後人因此有了“五虎上將”一說。
對於關羽水淹七軍的故事,正如《三國志》中形容的那樣——威震華夏。而關羽身邊的大將周倉在歷史中也並無記載,關平卻是關羽的長子,並非小說中的義子。
到後來所謂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其實蜀漢軍隊在諸葛亮率領下真正到達祁山的,只有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而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便在五丈原病逝,沒有“六出祁山”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