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十五年時間,秦朝竟發生了這麼多事!
2023-02-22

作爲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統一朝代,秦朝雖然僅僅只有十五年,但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卻一點也不少。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這些歷史事件,來回顧一下秦朝短暫而又輝煌的興亡史。


一、商鞅變法

戰國初期,鐵製農具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廣,各諸侯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發展封建經濟,而秦國社會經濟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爲了增強秦國實力,秦國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商鞅自魏國入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爲左庶長。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軍功,實行連坐之法”爲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全中國的基礎。


二、秦滅六國之戰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國統一戰爭,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中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秦國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爲天下一統”的策略,即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這場戰爭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三、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術士,即儒生),是對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焚燬“詩、書、百家語和非秦國史書”、在公元前212年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二事的合稱。

公元前213年,出於對建立專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除醫藥、卜筮、農業等書之外,焚燒史書、諸子百家之書等書。公元前212年,也就是焚書後的第二年,因多名儒生暗中誹謗,秦始皇下令將相關四百六十餘名儒生全部坑殺活埋,史稱“坑儒”。

“焚書坑儒”的實質是一場思想統一的運動。雖然其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成功,但也鉗制了當時人們的思想,加速了秦政權的滅亡。


四、沙丘之變

沙丘之變,又稱沙丘之謀,秦始皇在沙丘宮去世後,趙高與李斯殺害公子扶蘇,擁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後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樣,李斯、胡亥、趙高從行,去疾留守。巡遊時在途中突然去世,遺詔令公子扶蘇主持葬禮,意即使之返都即位。

此時扶蘇正在上郡監督蒙恬的軍隊,管理詔書的趙高卻發動了陰謀,威脅丞相李斯,矯詔處死扶蘇與蒙恬。隱瞞秦始皇死訊,以鹹魚放到秦始皇車上,遮擋秦始皇屍體發出的臭味。回到咸陽後,他們擁立公子胡亥爲皇帝,就是秦二世。沙丘之變導致秦朝政治混亂、迅速滅亡,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走向。


五、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又稱大澤鄉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今宿州)爲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按秦律將被斬首。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起義軍推舉陳勝爲將軍,吳廣爲都尉。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

大澤鄉起義因爲陳勝得勢後驕傲,加上秦將章邯率秦軍鎮壓而失利。但是,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六、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是公元前207年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現屬邢臺市平鄉縣地區)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加之劉邦西路大軍攻破武關、藍田,秦朝主力盡喪,加速覆亡。

僅十五年時間,秦朝竟發生了這麼多事!

作爲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統一朝代,秦朝雖然僅僅只有十五年,但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卻一點也不少。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這些歷史事件,來回顧一下秦朝短暫而又輝煌的興亡史。


一、商鞅變法

戰國初期,鐵製農具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廣,各諸侯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發展封建經濟,而秦國社會經濟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爲了增強秦國實力,秦國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商鞅自魏國入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爲左庶長。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軍功,實行連坐之法”爲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全中國的基礎。


二、秦滅六國之戰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國統一戰爭,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中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秦國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爲天下一統”的策略,即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這場戰爭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三、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術士,即儒生),是對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焚燬“詩、書、百家語和非秦國史書”、在公元前212年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二事的合稱。

公元前213年,出於對建立專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除醫藥、卜筮、農業等書之外,焚燒史書、諸子百家之書等書。公元前212年,也就是焚書後的第二年,因多名儒生暗中誹謗,秦始皇下令將相關四百六十餘名儒生全部坑殺活埋,史稱“坑儒”。

“焚書坑儒”的實質是一場思想統一的運動。雖然其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成功,但也鉗制了當時人們的思想,加速了秦政權的滅亡。


四、沙丘之變

沙丘之變,又稱沙丘之謀,秦始皇在沙丘宮去世後,趙高與李斯殺害公子扶蘇,擁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後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樣,李斯、胡亥、趙高從行,去疾留守。巡遊時在途中突然去世,遺詔令公子扶蘇主持葬禮,意即使之返都即位。

此時扶蘇正在上郡監督蒙恬的軍隊,管理詔書的趙高卻發動了陰謀,威脅丞相李斯,矯詔處死扶蘇與蒙恬。隱瞞秦始皇死訊,以鹹魚放到秦始皇車上,遮擋秦始皇屍體發出的臭味。回到咸陽後,他們擁立公子胡亥爲皇帝,就是秦二世。沙丘之變導致秦朝政治混亂、迅速滅亡,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走向。


五、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又稱大澤鄉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今宿州)爲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按秦律將被斬首。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起義軍推舉陳勝爲將軍,吳廣爲都尉。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

大澤鄉起義因爲陳勝得勢後驕傲,加上秦將章邯率秦軍鎮壓而失利。但是,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六、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是公元前207年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現屬邢臺市平鄉縣地區)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加之劉邦西路大軍攻破武關、藍田,秦朝主力盡喪,加速覆亡。